叶惠方2017年1月17日,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一名老党员,一名心怀善举的中国军人叶惠方去世,享年100岁。叶惠方是一代宗师林巧稚的弟子,是中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她在中国率先开展无痛分娩法、推行了产房一切为了病人的“无声运动”,创下剖宫产率在北京所有医院妇产科最低的纪录。也许是叶惠方在妇产科事业上的光芒太过耀眼,我们似乎忘记了这背后艰辛的历程。这段求学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燕京大学医预系是协和医院在燕京大学设置的医学预备系,毕业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1934年,叶惠方顺利考入该系,3年后,预备医学系的100名学生中只有30人参加考试,叶惠方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战争,在1938年她才收到梦寐以求的入学通知书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报到。期间因为历经战乱,叶惠方到全国辗转实习后才拿到了毕业证书。后来,她终于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退休那年,叶惠方立下遗嘱:“当我病危时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我的遗体,请你们送给病理科……”今天,这位几乎捐光了家中所有钱物的老人,完成了一生最后一次捐献:捐出自己。解放军总医院百岁专家叶惠方因病去世,生前她要求将遗体捐献医学研究——倾其所有 一生捐献1月17日深夜,解放军总医院百岁专家叶惠方去世。消息传出,一时间,各种社交软件上,人们纷纷含泪传递老人离去的讯息。就在上个月,中央各大主流媒体报道了老人的事迹,老人把一生交给党、交给患者的故事让人感佩。“倾其所有,一生捐献!”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政委王小班哭着说。1月18日下午,遵照老人的遗愿,相关部门已做好遗体接收准备事项。1月19日,遗体将运送至北京协和医院做医学研究。老人一生简朴,一生捐献。1995年,她的老伴去世,孩子们商量着给父亲买一块墓地,叶惠方不同意,结果墓地没买。遗体告别仪式上,她将组织上发给她的抚恤金加上积蓄,凑足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80岁生日那天,同事要为她祝寿。她说,你们每人给我凑10元吧!同事你10元我10元凑足了300元。叶惠方自己掏了700元,凑了1000元寄给了希望工程。解放军总医院幼儿园至今保留着一架叶惠方捐助的钢琴。1983年,叶惠方的母亲病逝,她把母亲留下的1000多元,加上自己的3000元全部捐给了幼儿园。几十年了,她不停地给希望工程捐款。希望工程要给她发个奖牌,她却说:“你们要是给我发奖牌,我就不捐了……”人们无法想象,声名显赫的大专家的家里全是旧物。被子里是旧棉絮,一张单人铁床锈迹斑斑,是单位几十年前淘汰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退休那年,叶惠方立下遗嘱:“当我病危时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我的遗体,请你们送给病理科……”今天,这位几乎捐光了家中所有钱物的老人,完成了一生最后一次捐献:捐出自己。年轻时代的叶惠方让我们记住她——叶惠方,我军著名妇产科专家,一名老党员,一名心怀善举的中国军人。享年100岁。叶惠方教授是我军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便是她白手起家一手参与建立的。所有人都知道,在叶惠方心中,医学上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在这位妇产科专家的身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去年12月中旬,记者走近这位百岁老人,探寻她矢志不渝爱党报国的事迹——大雪时节,京城无雪,暖阳如春。上午10点,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妇产科专家叶惠方教授,静静地坐在家中那张布满裂纹的木躺椅上。她拿着报纸,看一句就要拿笔画一句,像批改论文那样认真,这是她一辈子的习惯。阳光洒进房间,她望着窗外,精神抖擞地说:“出去走走吧。”这是叶惠方病重卧床几个月来第一次出门。“我们都以为她这次挺不过来了,没想到她身上那把火又旺了起来……”推着轮椅,女儿王泽鸣有些哽咽。推开家门,冷风迎面吹来,王泽鸣并不觉得冷,因为她觉得母亲仿佛是一盆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炭火,温暖人心。“还是咱们的国家好”两年前,不放心母亲一个人生活,王泽鸣从美国回来。陪母亲散步,是王泽鸣最开心的事。小时候母亲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机会一起散步,现在母女俩终于能补上“这一课”了。王泽鸣说,回国前,其实她根本不了解母亲。她不懂,新中国成立前夕,家人买好了飞机票要带母亲去台湾时,母亲为何舍弃亲情,说了句“新中国需要我们”,就一个人留了下来。她不懂,十年浩劫中,母亲受到冲击,天天被罚扫厕所、冲便盆时,却还不断鼓励家人、战友:相信党,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不懂,改革开放后,已经60多岁的母亲还反复申请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在66岁那年如愿以偿。她不懂,自己和哥哥随亲戚在国外定居这么久,母亲却坚决不肯移民,即使每次出国看看孙辈,也天天念叨“还是咱们的国家好”,住不了多长时间就匆匆回国。“这两年,慢慢懂了。”王泽鸣说,陪着母亲散步,就是走进她内心世界的过程,因为走出门,遍地都是她的故事。出门下楼,电梯工看见叶惠方既惊又喜,拉着她的手不舍得松开。这两年,她的孩子在叶惠方家免费学英语,每周四节课,成绩突飞猛进。直到前几个月叶惠方病重,课才停了下来。不光是她,这几十年,干休所里保洁阿姨的儿子、修脚师傅的孙女……不论是谁,只要有需要,叶惠方都会把他们带到家里教英语,不少孩子考上了知名外国语大学。“Jingle bells,jingle bells,jingle all the way……”出了楼门,叶惠方就像鸟儿飞进了树林,放声唱起了这首英文儿歌,天真得像个孩子。王泽鸣后来才知道,这是母亲教英语的重要方法:唱歌。心中有爱,人亦不老。叶惠方是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老干部大学”英语班的首任英语老师,院子里很多人都是她的英语学生。王泽鸣说,一开始以为母亲教英语只是兴趣爱好,发挥余热,后来才知道,这件事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军总医院的医学研究百废待兴,国际交流研究迫切需要外语人才。出身华裔医学世家的叶惠方说着一口标准的英语,便主动办起了英语学习班。王泽鸣印象中,每次散步遇到著名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他都要把这事念叨半天:“当时学习班就在走廊上,我们叫它‘走廊大学’。你母亲都60多岁了,自己门诊量那么大,还天天熬夜给大家批改英文作业……”“不少专家、教授上完了叶惠方的课,就出国深造了,为国家医学发展带回了许多先进技术。”卢院士常说:“她是我的老师,我们的大师。”“年轻人有需要都拿去”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汪龙霞教授忘不了,有一次她要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隔三差五就会带着论文找自己的老师叶惠方帮助修改。那年,叶老已经98岁。“她一字一句地读,就像在做一台精细的手术,虽然只改了几个地方,但整个文章都‘精神’了。”说到恩师,汪龙霞说,她是自己一生最敬佩的人。叶惠方退休这么多年不知道为多少人修改过医学论文,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找到她,她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修改一个实习生的论文,80多岁的她熬了几个通宵。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是叶惠方白手起家一手参与建立的。那个时代,她在国内开创了“无痛分娩法”,建立起妇产科诊疗一系列程序,成为我军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所有人都知道,在叶惠方心中,医学上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作为叶惠方的关门弟子,汪龙霞选专业时,老师推荐了超声领域。那时,妇产科超声还都是技师才做的“偏门”,但汪龙霞二话没说就选了。如今,她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我相信老师,她让我干的,肯定是科室发展最需要的。”汪龙霞说,老师在事业上的无私,让她无限信任。40岁时,作为科室主任的叶惠方就被赞誉为“一把刀”,但她却不喜欢这个称呼。为了把“一把刀”变成“多把刀”,叶惠方在44岁盛年时,就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崭露头角的年轻医生,自己则从事冷门的妇女保健工作。1987年退休时,以她的声望还能接着干,可她坚决要把位置腾出来。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叶惠方倾尽全力。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医生翁霞云发展潜力大,叶惠方想派她出国学习,但医院没有经费。她便把工资拿出来,以院里的名义送翁霞云出去。知道实情后,翁医生想回来,叶惠方却不停地安慰她:“学成回来,我就心满意足了。”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赵恩锋曾多次说起科室的“一级文物”——一个绿色铁皮箱。这是叶惠方退休时留给科里的,里面有一万五千元的存折,几十年收集的宝贵资料,还有她用了多年的进口手术刀。她说:“年轻人有需要都拿去,这刀好用,不好买……”“我是‘万能血’,赶快抽我的”“不坐专家号,给病人节约点。”1987年退休后,叶惠方开始出普通门诊给病人看病,这一坐就是十几年。休息日,她还在家义诊,分文不取。2000年那天,叶惠方把听诊器郑重地交到时任妇产科主任宋磊教授的手上说:不看了,太慢了,怕病人着急,耽误他们就诊……这两年陪母亲散步,王泽鸣经常能遇到陌生人,口中念叨着:叶教授,是你救了我的命……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有一名病人解不出大便,叶惠方就跪在厕所里,用手一点一点帮病人抠出来。那时,她已经年逾古稀,是国内知名的老教授。外地农村一位患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孩来到总医院治疗,住不起院,叶惠方就把一家三口带到了刚搬的新家。孩子粪便不能控制,弄得满屋子臭气熏天,可她毫不嫌弃,硬是让他们在家里住了3个多月,管吃管喝,直到患儿痊愈。叶惠方是O型血,在紧急关头,她总是挽起袖子说:“我是‘万能血’,赶快抽我的!”一辈子的行医生涯中,输了多少血,救了多少命,她从不记在心上,却深深刻在每一个病人心底。采访这天,记者注意到叶老衣服上绣着一朵红花格外鲜艳。这是叶惠方自己绣的,针脚细密,很见功力。谁也想不到,用的料子是茶叶盒子里的包装布料,绣在衣服上,是为了盖住磨破的洞。这件外套,她穿了几十年,拉链坏了,她就用个别针别着。退休快30年了,她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好衣服,西瓜皮、柚子皮甚至连鱼鳞她都舍不得丢掉,总是变着法儿做成菜肴吃。省下来的钱,都化作了一片片爱心。这些年,叶惠方几乎捐出了家中所有钱物,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1995年,丈夫去世,追悼会现场没有哀乐,叶惠方拉响了丈夫爱听的小提琴独奏曲《梁祝》,并现场将抚恤金加上积蓄凑够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叶惠方的老家广州有一幢祖宅,她先后7次坐着硬卧南下广州,最终将房子捐给了一所学校。学校要为她树碑立传,可她连交接仪式都不参加,签完字就悄悄走了。当有关部门要给她颁发奖牌时,她说:“我并不是为了奖牌,只是想让人们在接受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爱心时,发自肺腑地喊一声‘共产党好’!”“当我病危时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我的遗体,请你们送给病理科……”退休那年,叶惠方就写好了遗嘱。这位为军队医学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几乎捐出了家中所有钱物的老人,最后要奉献的是她的遗体。把叶惠方推进卧室,再看看这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没有一件称得上时尚的家具,客厅里的桌椅,还是当年婆婆家给她的,一个瓷壶几乎和共和国同龄……也许,叶惠方的名字终将归于沉寂,但她的精神必将长青。正如在得知叶老病重后,她的一个学生在信中写的那样:“也许有一天,您安静地走了,我们会很难过,但天堂里的患者也在静候您的到来……” 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我们的面前,是四座丰碑、四颗赤诚之心。这又是一次艰难的采访——我们试图走进四位百岁老专家的心灵,但他们能够亲自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已经不多。看见牟老重病在床,那曾经挽救过无数苍生的双手搭在身边,我们心如刀绞;看见叶老久病初愈后有些苍白的面容,我们心有戚戚;看见周老和苏老阅尽沧桑宁静如水地坐在阳光下,我们不忍久扰,有时只能记下一些喃喃碎语,然后轻轻离去。但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历史印记,却随处可见——学科的创立发展,学术的研究光大,学生的培养传承……偌大的解放军总医院,处处有他们的影子、故往和传奇。这些天,许多细节灌进我们的耳朵,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医生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患者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家人说,他一辈子不会做饭,却会做最漂亮的手术……这些天,许多尘封的物品被打开,刷新着我们的认知:那一本翻破的英文版《神经病学手册》,见证着牟善初对患者的无垠大爱;那一张服务困难群众的行军床,记录着周继林对苍生的无私接济;那一枚陪伴了大半生的党徽,闪耀着苏鸿熙对党的无尽赤诚;那一个留给科室的绿铁箱,凝结着叶惠方对事业的无限牵挂……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精神却可以不朽。在点点滴滴中走近这四位百岁老人,我们感觉是在接近一道道强烈的精神光芒。他们的精神,终将成为一把把忠诚和信仰的“火炬”。
山口百惠山口百惠,1959年1月17日生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日本影视演员、歌手。1972年12月,山口百惠在第五届“明星诞生”歌唱比赛中,以《回转木马》一曲获得第二名,崭露头角,正式出道。1973年,参加“明星诞生”节目并获得季军。1974年,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伊豆的舞女》上映,这是她第一次和三浦友和共同演出。197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并第一次入选“红白歌曲大赛”并且拍摄了电影《潮骚》、《初恋时代》和《绝唱》及第一部电视剧《血疑》。1976年,获得了“日本唱片大赏”歌赏奖并拍摄了电视剧《命运》和《赤的冲击》。1977年,获得“日本歌谣大赏”银赏及”日本唱片大赏“歌唱赏并拍摄了电影《污泥中的纯情》和《雾之旗》及电视剧《血的锁链》等。1979年,入选“红白歌唱大赛”并获“日本唱片大赏”及“日本歌谣大赏”优秀歌唱赏,并宣布与三浦友和恋爱。1980年,拍摄了“引退纪念映画”《古都》。1980年10月5日,山口百惠发表引退宣言。1980年11月19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举行婚礼,其后,山口百惠退出娱乐圈。2003年6月,纪念出道30周年的专辑《MOMOEPREMIUM》全面发行。2006年1月,结集出道至引退之现场演唱会套装CD《MOMOE LIVE PREMIUM》发行。
格伦·卢瑟·马丁1886年1月17日,美国飞机设计师,是一位航空先锋和格伦·L·马丁公司的创建者格伦·卢瑟·马丁出生,他设计的轰炸机和船身氏水上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生于美国依阿华州的马克斯堡。他大学没毕业就来到加利福尼亚创业。1905年他创办了一家汽车修理铺。在工作之余,他开始研制飞机。1909年,23岁的马丁终于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娜设计成功第一架动力飞机,从此,他将全部精力用于飞机研制。不久,马丁飞机公司正式创办,这是美国最早的飞机公司之一。他租用一座废弃的教堂作为他的第一个工厂。1910-1914年间他是美国著名的巡回表演飞行员之一,1911年,马丁驾驶他设计的双翼机赴加拿大参加飞机竞赛,创造了飞行高度1950米的纪录。1914年,马丁公司开始研制军用飞机,为军方生产TT型飞机,主要用于训练,它曾创造了爬升速度和续航时间的世界纪录。1916年,马丁设计了第一种轰炸机MB-1,在1918年出厂,虽然来不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应用,但威廉·米切尔上校的成功使用使得马丁成为美国最出名的军用飞机制造家之一。1920年,马丁公司研制的MB-2首次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奠定了美国发展大型轰炸机的基础。1929年他把克利夫兰附近的工厂迁到巴尔的摩1933年,马丁公司研制出在美国航空史上有名的B-10轰炸机,二战前美国的主力轰炸机。二战期间,马丁公司于1942年研制出著名的B-26“掠夺者”中型轰炸机,在二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二战结束后,马丁公司转向普通飞机生产。不久,设计出马丁-204运输机、XB-51喷气式攻击机和XB-48喷气式轰炸机。但由于在军用机和民用机研制方面都占不了优势地位,所以20世纪40年代末就开始转向导弹和航天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 马丁于1953年退休,1955年去世。格伦·卢瑟·马丁晚年对公益事业,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十分关注,曾向马里兰大学捐助大笔资金创办了包括工程学院在内的Glenn L. Mart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格伦·L·马丁公司后成为马丁·玛丽埃塔,1994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公司合并。威廉·爱德华·波音,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唐纳德·维尔斯·道格拉斯,劳伦斯·贝尔都曾经是格伦·L·马丁的雇员。
庇护五世1504年1月17日,教皇庇护五世出生。庇护五世(Pope St. Pius V,1504年1月17日~1572年5月21日) 意大利籍教皇(1566~1572年在位)。原名安东尼奥·吉斯莱乌里(Antonio Ghislieri)1558年任罗马教会宗教审判大法官。在继任教皇庇护四世时期,他仍任宗教审判大法官。14岁入多明我会为修士,后任教审判官。以对异端分子严酷著称;与教区主教龃龉被撤职。罗马宗教审判大法官卡拉法颇为赏识他,乃派他去伦巴第执行任务。1551年任命他为罗马宗教法庭代理大法官。卡拉法后来登位为教皇(称保罗四世),1556年任命他为尼波和苏特里主教。1557年升枢机主教。1565年12月,庇护四世逝世,祁连利当选教宗,取“庇护五世”为名。他的基本施政方案是实施脱利腾会议的各项决议案。教宗加冕大典上,各方送来的贺礼,庇护五世全部拨充各医院经费和救济穷人的事业。庇护五世上任后,以大刀阔斧的精神清除教会内各种积弊,第一道通谕是命令各级神职人员应常驻本区,不得擅离职位。除严格维持教会纪律外,对一般教友的道德生活特别重视。罗马饥荒期内,庇护五世把从法国和西西里运来的大批粮食免费散发给贫民。庇护五世也改订了日课和弥撒经的内容,以期适应教会人士的需要。庇护五世于1570年标准化了弥撒的礼仪,即其后广为人知的脱利腾弥撒(传统拉丁弥撒,Traditional Latin Mass),一直被使用了400年,直到1970年被教宗保禄六世重新修订为止。此外,最完整的《圣多玛斯全集》(Aquinas' opera omnia),即由庇护五世校订出版。庇护五世在对教会纪律倍加重视的同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勤操苦行。即使老年多病时,仍然在每年守斋期内、将临期内守严斋。他勤于祈祷,日夜与天主晤对。人们说他在天主台前,可谓是有求必应。自修士时代起,勤操苦行,爱护老弱孤寡如亲生子女。除了实施各项改革外,庇护五世又以全部精力应对两大难题。一是新教势力日渐庞大,二是土耳其人在东方虎视眈眈准备席卷欧洲大陆。庇护五世对待异教徒的政策是恩威兼施,宽攻互济的。除了加强异端调查工作外,还用各种宣传方法向异教徒介绍天主教教义。脱利腾会议推出的《要理全书》在庇护五世任期内起草完毕,付印出版,并译成各国文字。此外,庇护五世还规定:给儿童讲解要理,成人付洗前应有充分准备,不可草率行事。欧洲联军在地中海击溃奥斯曼帝国海军,粉碎了他们的进攻。这场战事对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教会前途来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联军踏上征途起,庇护五世就不断念经祈祷,并命令各地信友举行各种公私敬礼,求上主护佑。1571年10月7日,当战事达到最激烈的阶段,罗马信友列队由米纳华圣堂出发,恭诵玫瑰经,呼求圣母玛利亚助佑。据说那时,正在与众枢机主教开会的庇护五世,突然站起身来推开窗户向远处眺望,眼睛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才回过头来对枢机们说:“我们大家感谢天主吧!天主保佑我们的军队,打了一场空前的大胜仗。”为了纪念这次圣教会借着玫瑰经的功效和圣母玛利亚的大力协助,反败为胜、转危为安,庇护五世特别下令将“进教之佑”祷词列入圣母祷文,并钦定10月7日为圣母玫瑰节。庇护五世于1572年5月1日去世。继任者是格利高里十三(1572-1585)。1696年在朝圣骑士团团长安东尼?克劳奇(Antonin Cloche)的努力下,庇护开始了封圣的过程。他马上任命雕刻家皮埃尔?勒格罗斯(Pierre Le Gros)在西斯廷大教堂建设坟墓。教皇的尸体于1698年入棺。圣庇护五世于1672年被教皇克莱门特十世宣布升入“真福品位”,教皇克莱门特十一(1700-1721)于1712年5月24日封为圣徒。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Weise,1463年1月17日—1525年5月5日),萨克森选侯(1486年~1525年在位)。他是德国宗教改革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腓特烈三世为选侯恩斯特之子,属于维丁家族恩斯特支。1486年父亲去世后,腓特烈继承了选侯称号,并与弟弟约翰共同治理家族在萨克森的领土。他曾任神圣罗马帝国的助理教务主教,并积极参与了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在位时的改革活动。1500年,他出任新建立的所谓帝国管理委员会的主席。腓特烈三世很早便与宗教改革的中心人物发生了联系。1502年,他在其官邸所在地维滕贝格创建了维滕贝格大学,并聘请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和梅兰希通主持学院。在马克西米连一世于1519年去世后,腓特烈三世拒绝了其他选侯让他登上皇位的建议,因为他认识到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持久威胁德意志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皇帝。他转而支持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后者在经过贿赂和诸如此类的手段之后终于当选为皇帝(即查理五世),而腓特烈因此得到了“英明的腓特烈”这个外号。腓特烈三世从未接受过宗教改革者的信条,不过他确实赞同他们的某些意见。1521年他在沃尔姆斯敕令对马丁·路德进行通缉后保护了路德。腓特烈三世让路德在瓦尔特堡的城堡中避难,路德在那里化名为“乔治骑士”。但腓特烈三世避免了与天主教势力尤其是查理五世本人公开决裂。腓特烈三世曾于1493年去圣地耶路撒冷朝圣,并被封为圣墓骑士。他也是那个时代最博学多才的一位德意志诸侯。1525年腓特烈去世后,其弟约翰继承了选侯职位,并继续支持宗教改革活动。 评价:严格说来,他只是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诸侯,但他对历史的影响显然要超过许多帝王。